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(fā)明之一,紙的發(fā)現(xiàn)和應用對于我國歷史文化和生活等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意義,其中灞橋紙就是目前發(fā)現(xiàn)的我國最早的紙,那么接下來排行榜123網(wǎng)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灞橋紙吧!
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
灞橋紙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,是西漢時期的文物,因此又被叫做西漢麻紙,最早出土于1957年,出土于西安灞橋磚瓦廠,是推土機從土里推出的一個陶罐之中發(fā)現(xiàn)的,最開始是一個團廢麻絲,有人將其拿回家,稱是“西漢墓”出土的紙,并命名為“灞橋紙”,雖然后來人們并未在此地發(fā)現(xiàn)墓葬,但經(jīng)過化驗,這些古紙確實是麻紙,有一定的科學依據(jù),此后甘肅天水出現(xiàn)的“放馬灘紙”和敦煌的“麻紙殘頁”等紙類文物。
西漢麻紙的性質爭論
1987年,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吉星認為,陜西“灞橋紙”具備紙的定義,首先它是植物纖維,也是分散再被提純組合而成,具有物理強度和實用性。不過造紙史研究專家陳啟新并不認同這一論據(jù),他認為“打漿”是紙制作的關鍵步驟,而“灞橋紙”并未經(jīng)過打漿,并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紙。此后,有十家機構20多個科學人員對灞橋紙進行檢驗,認為其中的纖維事先經(jīng)過了舂搗、打漿及抄造工序,所以確實是麻類植物纖維紙。
為何西漢不用紙
西漢時期雖然已經(jīng)有灞橋紙 這類紙,但是它的表面并不光滑平整,也難以進行書寫,因此人們還是使用以前的竹簡等物。后來,隨著人們對于造紙術的改良,紙張的質量得到提升,成為上層社會的精品紙,但由于造價昂貴,再加上紙張單薄,不具備防潮防蛀的功能,極易損壞,因此人們主要使用的還是竹簡等物,一些重要的資料合同東北刻在鐘鼎之上。直到后來,便宜簡便的黃麻紙的出現(xiàn),才使得紙張在百姓家中普及。